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曾思怡
廣州人,天生好動。
翻閱廣州曆史,由民間自發組織的長跑活動,已有近百年曆史,其中相當一部分長跑活動沒有門檻限製,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段的有意者皆可報名。
公開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舉辦過公開環市長途跑,從50年代到90年代,各種全市性長跑比賽從未間斷。
也許是得益於這份自帶的“長跑基因”,2012年開始首次舉辦廣州馬拉鬆,僅用了十來年時間,廣馬就成為華南地區影響力最大的馬拉鬆賽事舉辦地,賽事等級為世界田聯金標賽事,且與北京、上海、重慶並列中國馬拉鬆大滿貫。
不止是馬拉鬆。廣州曾舉辦過第六、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亞運會、女足世界杯、乒羽世界頂級大賽、國際龍舟邀請賽等體育賽事。
廣州抓住每一次賽事機遇,煥新城市體育基建,塑造愛運動、會運動的市民生活氛圍,正在從單一賽事品牌向多元化全民運動生態升級,一座名副其實的“運動之城”正在成形。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會”)正在進行中。廣州作為主要承辦城市,深知體育賽事對城市的最大意義。而它的目標不止是辦好一場會,是以舉辦賽事為契機,構建更高水平的城市公共服務體係,呈現宜居、宜業、宜遊的鮮活場景,吸引更多人來到這裏觀光、創業、生活。
馬拉鬆的城市考驗
公元前490年,希臘軍隊在馬拉鬆平原以少勝多擊敗入侵的波斯帝國,士兵菲迪皮茨為了將勝利的消息迅速帶回雅典,從馬拉鬆平原一路狂奔42.195公裏回到雅典,宣告完勝利的消息後倒地身亡。
雅典作為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舉辦地,為紀念這名士兵專門設置馬拉鬆賽跑項目。
現代化的今天,出行和通信工具日新月異,長跑幾十公裏傳遞消息的需求不再,而馬拉鬆憑借在可控範圍內探索和突破身心極限的魅力,依舊讓無數跑者發起自我挑戰,演化為風靡全球的體育項目。

圖源:圖蟲創意
在中國,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設立男子馬拉鬆項目,拉開了中國舉辦馬拉鬆的序幕。1981年,中國首次城市馬拉鬆——北京馬拉鬆開跑。
2010年廣州舉辦了亞運會,在大型賽事承辦上具備了良好的軟硬件基礎。2012年廣州首屆馬拉鬆開跑。
雖然開始得不算早,但經過十餘年時間,廣州已成為華南地區影響力最大的馬拉鬆賽事舉辦地。
從數據層麵來看,近年廣州馬拉鬆賽事規模在2萬—3萬人之間。其中,2024年廣州馬拉鬆賽事規模2.6萬人,報名人數超過11萬,中簽率23%。
舉辦大型馬拉鬆賽事,意味著要接住短時湧入的大量跑者,又要保障城市的日常運轉不受明顯影響。這對城市交通保障等能力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考驗,背後依賴的是城市硬基建規劃、軟件管理、社會文化、經濟實力、商業能力等的綜合支撐。
廣州作為一線城市,具備大量雙向八車道甚至更寬的城市主幹道,以及密集的地鐵、公交網絡,強大的組織運營能力、住宿接待能力,這使得短期大量跑者湧入對交通出行等城市日常運轉的影響相對可控。
如果說上述條件在超大特大城市並不稀奇,那麽廣州的珠江景觀、廣州塔、陳家祠、西關大屋等多元且頗具特色的城市景觀,以及聲名在外的粵菜等,無異於為跑者在賽前、賽中、賽後創造了良好的體驗感和在地感。
發展至今,馬拉鬆等大型賽事不僅承載著超越自我、全民健身等體育運動層麵的積極意義,其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愈受重視。
一場大型馬拉鬆動輒花費數千萬元。為此,是否辦馬拉鬆、辦多大規模的賽事,以及如何以此撬動城市發展和收益,既考驗地方的經濟實力,也考驗地方對馬拉鬆賽事的商業化能力,即能不能算好馬拉鬆的經濟賬。
人民網研究院發布《2024年12場馬拉鬆賽事綜合效益分析報告》指出,深圳馬拉鬆、上海馬拉鬆、北京馬拉鬆、廣州馬拉鬆、廈門馬拉鬆等5場賽事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平均水平均超10億元。
其中廣州直接經濟效益達17.92億元、間接經濟效益達12.25億元。同時,2024廣州馬拉鬆的就業效應為6551個。
持續推進全民運動
隨著經濟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馬拉鬆很快從專業選手的競技舞台轉變為麵向普羅大眾的熱門運動。
暨南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吳延年指出,一方麵,馬拉鬆賽事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容易入門,而且長距離的跑步有助於宣泄壓力,讓跑者獲得更高成就感,具有很強的大眾參與性;另一方麵,馬拉鬆社交互動性強,可以形成較好的傳播效果。現在各種跑團的發展也極大推動了該項目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業餘群體加入馬拉鬆。
正如馬拉鬆領域,參與者從專業選手擴大到普羅大眾;廣州的運動氛圍也從馬拉鬆逐步擴展至全民全運。兩者一以貫之的是,讓運動、健身走向每一個普通人。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借“廣馬”的熱度和品牌力,撬動體育運動以更多形式、更大覆蓋麵地走向普通居民。
以2024年廣州馬拉鬆賽事為例。賽事首次麵向大眾開放廣馬博覽會,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廣馬氛圍;賽前開展2024廣州馬拉鬆親子跑活動,活動吸引600組家庭參與;賽後,設置賽後活動區體驗保齡球、攀岩、高爾夫、足球、飛盤等運動項目。此外,還邀請馬拉鬆界的傳奇人物貝克勒作為宣傳大使參加起跑儀式,通過名人效應,傳遞廣馬賽事文化。
一份關於現場觀眾的調研顯示,87.60%的現場觀眾對“賽事的舉辦助力廣州全民運動健身名城建設”表示認同;86.69%的現場觀眾對“因賽事產生了我參與路跑運動的想法”表示認同。
不止馬拉鬆,從六運會、九運會、亞運會、籃球世界杯、國際龍舟賽,再到正在舉辦的十五運會,廣州在一次次體育賽事中重塑城市空間與市民生活方式,將運動元素融入城市更新,推動老舊社區、閑置空間變身全民健身新場景。

廣州龍舟競渡 曾思怡/攝
比如2010年亞運會期間,廣州不僅在地鐵和道路網加建、廣州南站建設、白雲機場擴建等實現短期快速推進,長期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型體育基建方麵,在天河、白雲、番禺等規劃體育場館群,且這些高標準場館群在賽後或接待大型商演,日常也是市民的健身空間。
又如正在舉辦的十五運會,一方麵厲行節約、嚴格預算,不搞重複建設,一方麵深耕體育場館的節能化、全域無障礙化改造,同時力求賽後更好服務周邊居民常態化健身。
據統計,廣東賽區75個比賽場館中,90%以上是利用現有場館改造升級。
與此同時,當前正值城市更新大力推進階段,十五運會還將“全民健身”思維貫徹到老舊小區、閑置空間改造。若計入相關項目,以及城市道路改良等,十五運會籌備期間有1000多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同步開展。
回看成果。現階段,廣州社區、行政村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達10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超690萬;以“市長杯”“戶外運動節”“體育節”為代表的群眾體育品牌活動蓬勃開展;大量武術、龍舟、舞獅、棋類等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體育產業鏈持續鞏固提升,總規模連續三年超過2000億元。
麵向未來,廣州已經做好規劃。今年7月,廣州發布《廣州市體育強市建設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主要任務第一項即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具體舉措包括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優化場館設施和訓練基地的配套供給。
按照《規劃》,到2030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基本建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0%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麵積達到2.9平方米;到2035年,公共體育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麵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麵積達到3.4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
如果說馬拉鬆是一個人的自我挑戰,那麽持續推進全民運動,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長跑。在這段征程裏,廣州從未停下。
上一篇: 喜!賈巴爾官宣懷孕
綠茵直播官網在線觀看
在體育賽事日益豐富的今天,足球無疑是最能牽動全球億萬觀眾心弦的運動之一。每當重要的聯賽或杯賽哨聲響起,無...
2025-11-11
小九直播體育在線觀看
好的,這是一篇根據您的要求生成的體育主題文章:體育直播:指尖上的激情賽場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體育賽事的觀看...
2025-11-11
狀態不錯!陳夢戰勝孫銘陽,鎖定全運會女單16強席位
北京時間11月11日,第十五屆全運會乒乓球比賽女子單打1/16決賽,奧運冠軍陳夢開啟全運會之旅。最終,身為四號種子...
2025-11-11
戴維斯杯風波後回國參賽,辛納重申:代表意大利出戰是莫大的榮幸
ATP都靈年終總決賽昨天晚上繼續開打,本土一哥辛納在座無虛席主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中出場,最終輕鬆地直落兩盤...
2025-11-11
十五運會跳水男子三米板王宗源奪冠,何超時隔八年再登領獎台
看台上的廣東隊後援團。11月10日,十五運會跳水項目繼續在廣東奧體中心遊泳跳水館進行,在男子個人三米板決賽中...
2025-11-11